頂泰山巖

頂泰山巖位於新北市泰山區,是歷史悠久的廟宇,現為市定古蹟。建於1754年,原名福山巖,後因位在崎仔腳山腰,改稱頂泰山巖,與山下的下泰山巖形成對應,成為信仰中心。歷經多次重建與修繕,建築融合傳統與昭和時期風格,木雕、石刻精美,內部有許多戲劇與民間故事的裝飾。廟宇周邊還有步道與生態園區,是居民活動與信仰的重要場地,展現出台灣深厚的文化與歷史底蘊。

頂泰山巖位於臺灣新北市泰山區應化街三十二號,是該區歷史最悠久的廟宇,現為新北市定古蹟。這座廟宇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地方仕紳李序彥、李序原兄弟等人捐資興建,原名為「福山巖」,後因位於崎仔腳山腰上,又稱「崎仔腳廟」。由於其位於山腰位置,故得名「頂泰山巖」,與山下明志路上的「下泰山巖」形成對應,成為泰山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頂泰山巖不僅是李姓族人的祖廟,其歷史與建築風格也展現了臺灣傳統宗教文化的深厚根基。

頂泰山巖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當時由李序彥與李序原兄弟捐資興建,從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彭內莊分香來臺,原名「福山巖」。然而,鹹豐三年(1853年)因泉漳械鬥爆發,福山巖遭漳人焚毀,後由李符記(李序原之孫)捐地重建,改稱「泰山巖」,又稱「頂廟」或「頂泰山廟」。由於其位於崎仔腳山腰,故又名「崎仔腳廟」,後因分靈出山下明志路上的「下泰山巖」,故頂泰山巖被稱為「崎仔腳老祖廟」。這座廟宇在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及昭和七年(1932年)經歷兩次重建,成為今日的格局,並在1972年再次修繕,使其建築更臻完善。

頂泰山巖的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傳統廟宇的特色與昭和時期的臺灣建築風格。整體建築坐西北朝東南,通寬九開間,為兩進兩廊兩護龍的格局。前殿採石雕牆堵,牆面石雕為蟠龍柱,展現出昭和時期的臺灣建築風格。前殿為重檐硬山式,兩側山門則為重檐歇山形式,使整體建築宛如三座並排的廟宇,展現出獨特的空間規劃。正殿主祀顯應祖師,兩側配祀觀音佛祖與天上聖母,龍邊偏殿奉祀五文昌帝君、註生娘娘,虎邊偏殿則奉祀地藏菩薩等神祇,形成完整的神明系統。

頂泰山巖的建築結構與裝飾非常精緻,特別是其木雕與石刻工藝,展現出臺灣傳統工藝的精髓。前殿的石雕牆堵與蟠龍柱,均為昭和時期的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傳統與日治時期的影響。正殿的樑柱結構由名匠陳應彬設計督造,他負責大木作(結構),而黃龜理則負責小木作(花部雕刻),這兩位匠師的合作使頂泰山巖成為臺灣尚存少數木造寺廟建築之一。正殿的木雕與石刻不僅細膩精美,還融入了許多吉祥寓意,如龍鳳呈祥、福祿壽喜等,展現出傳統宗教文化的精神。

頂泰山巖的內部裝飾也極具特色,牆面與樑柱上均採用戲劇與民間傳說作為題材,如三國演義、封神榜、西遊記等,這些內容不僅展現出臺灣傳統文化的精神,也讓遊客能在廟內感受到豐富的歷史與故事。例如,前殿的廟宇上頭有西遊記的人物塑像,如孫悟空、唐僧、沙悟淨、豬八戒、三太子等,每個人物都雕出特色,栩栩如生,展現出匠師的高超技術。此外,廟內的彩繪與雕刻也多以戲劇場面為主,如武打場面、歷史事件等,這些裝飾不僅美化了廟宇,也讓信徒在參拜時能感受到宗教的莊嚴與神祕。

頂泰山巖的周邊環境也相當值得一遊。其後方接上崎頂步道與應化生態園區,這條步道是泰山地區著名的古道,可通往義學坑與明志書院,讓遊客在參觀廟宇的同時,也能體驗登山與自然景觀的結合。應化生態園區則提供了豐富的生態資源,讓遊客在參觀廟宇後,能進一步探索自然的美景。此外,頂泰山巖一樓曾興建了廟宇出入口牌坊、區民活動中心、公共停車場、文化交誼廳、鐘鼓樓、老人會等設施,使這座廟宇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成為泰山區居民的重要活動場地。

頂泰山巖的歷史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它不僅是李姓族人的祖廟,也是臺灣傳統宗教與建築藝術的象徵。其歷史沿革、建築風格、裝飾藝術與周邊環境,都展現出臺灣深厚的文化底蘊。頂泰山巖的每一處細節,都凝聚了匠師的智慧與信徒的信仰,使其成為一座值得細細品味的古蹟。無論是歷史愛好者、文化研究者,或是尋找信仰與自然美景的遊客,都能在頂泰山巖找到屬於自己的記憶與體驗。

附近的景點
明志書院
泰山義學坑步道
泰山森林書屋
敢部隊指揮部碉堡遺址(文史影像公園)
新莊青年公園(牡丹心生態公園)
下泰山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