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志書院

明志書院位於新北市泰山區,是北臺灣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創立於清朝乾隆年間,由胡焯猷建立。書院在1921年重建,現為新北市歷史建築,建築風格融合閩南與客家特色。書院內有供奉神位,並設有講堂與書房,供人參觀。此外,書院旁有惜字亭,用來焚燒廢紙,象徵對知識的尊重。書院周圍還有其他文化景點,如頂泰山巖與五股西雲寺,使這裡成為一個具備歷史與自然景觀的重要遺址。

明志書院位於新北市泰山區,是北臺灣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由福建汀州永定籍客屬貢生胡焯猷所創立。作為北臺灣第一所正式書院,明志書院不僅是教育機構,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與歷史意義,其建築與周邊景觀皆具備重要價值,值得深入探討。

明志書院的主體建築現存於泰山區明志路二段,其歷史可追溯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當時,胡焯猷因見新莊街尾的義學被迫廢止,而北臺灣亟需學校,便上書北路淡防同知胡邦翰,捐出興直堡屋舍作為義學所在,並捐田80甲,以租佃作為書院修繕維護、束脩與伙食的費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義學改稱「明志書院」,並由閩浙總督楊廷璋親筆題碑,取「爰標明志之名,冀成致遠之器」之意,象徵學者追求知識與志向的傳承。然而,因官方考量距離淡水廳(今新竹市)過遠,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書院遷至新竹,原址便轉為「新莊山腳義墊」,而原址的明志書院則因年久失修,一度成為廢墟。

現存的明志書院建築為1921年泰山士紳發起募捐重建後的形態,當時因經費有限,僅改建為一進三間的規模。然而,1985年因長期疏於管理,被內政部解除其古蹟身份。至2003年,因年久失修,書院屋頂樑柱腐朽倒塌,遂於同年11月開始重修,2005年9月28日重新啟用,現為新北市歷史建築。現存建築為一進三間的格局,面積約200坪,主體為三開間,前有月臺,後有廡殿,並設有左右兩側廂房,整體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閩南與客家建築特色,具有歷史價值。

書院的主體建築現存結構為三開間,前有月臺,後有廡殿,並設有左右兩側廂房,整體建築為紅 brick 組成,屋頂為傳統瓦片屋頂,並有飛簷翹角的設計,體現了清代建築的精緻與美感。書院的正殿為三開間,面積約200坪,前有月臺,後有廡殿,並設有左右兩側廂房,整體建築為紅 brick 組成,屋頂為傳統瓦片屋頂,並有飛簷翹角的設計,體現了清代建築的精緻與美感。書院的正殿為三開間,面積約200坪,前有月臺,後有廡殿,並設有左右兩側廂房,整體建築為紅 brick 組成,屋頂為傳統瓦片屋頂,並有飛簷翹角的設計,體現了清代建築的精緻與美感。

書院的正殿內依舊供奉「紫陽朱夫子神位」與「貢生胡焯猷祿位」,延續清朝力學以來的祭祀傳統,兩側廂房則展示書院沿革與建築修復過程的介紹,與部分磚瓦遺跡。正殿內的空間設計保留了清代書院的格局,並設有書房與講堂,可供學者與民眾參觀。書院的正殿內的空間設計保留了清代書院的格局,並設有書房與講堂,可供學者與民眾參觀。書院的正殿內的空間設計保留了清代書院的格局,並設有書房與講堂,可供學者與民眾參觀。

書院的左前方有一座六角形兩層的惜字亭,建立於清同治年間,稱為「敬文亭」。現存樣式為1921年時重建。惜字亭為明志書院的重要標誌,其建築風格為六角形,兩層樓,並有飛簷翹角的設計,體現了清代建築的精緻與美感。惜字亭的用途是將不用的字紙收集送至惜字亭以慎重儀式焚燒,再將紙灰放流水中,多見於書院、廟宇或村莊內街道轉折處,目前高雄美濃地區尚保留「習字禮讚」的儀式。惜字亭的建立不僅體現了對文風之崇敬,也象徵著對知識與文化傳承的重視。

書院的周邊環境亦具備重要文化價值。書院的原址為「新莊山腳義墊」,其地勢為山腳地形,周遭有自然景觀,如頂泰山巖與五股西雲寺等景點。頂泰山巖為位於泰山區的宗教景點,為一座傳統佛教寺廟,其建築風格與書院相似,皆具有清代建築特色。五股西雲寺則為一座重要的宗教與文化景點,其歷史可追溯至清代,為客家移民開墾的重要記憶。書院與周邊景點的互動,使明志書院成為一個完整的文化與自然景觀。

書院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亦可從其相關碑文與歷史記載中體現。例如,書院原址的「興直堡興建明志書苑碑」與「敬文亭碑」,皆為重要的歷史記載,記錄了書院的建立過程與歷史事件。此外,書院的歷史記載亦可參考《泰山志》與《行到新故鄉—新莊泰山的客家人》等書籍,這些書籍詳細記載了書院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與文化意義。

總體而言,明志書院作為北臺灣第一所正式書院,其歷史、建築與文化價值皆具備重要意義。其主體建築、惜字亭、碑文與周邊景觀,皆為重要的文化遺產,值得深入探討與保存。明志書院不僅是教育機構,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其存在與保存,對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附近的景點
泰山義學坑步道
頂泰山巖
泰山森林書屋
敢部隊指揮部碉堡遺址(文史影像公園)
下泰山巖
泰山娃娃產業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