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濟堂

金瓜石勸濟堂位於新北市瑞芳區,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和文化遺產。其建築融合傳統廟宇風格與地方特色,展現出台灣原住民與漢人文化交融的歷史。正殿為核心,有精緻的木雕與彩繪,供奉關聖帝君等神明。其他建築如拜亭、青草祭區域也各具功能。重要祭典包括青草祭和乞龜,體現深厚民俗傳統。勸濟堂不僅是信仰中心,更是臺灣文化與歷史的重要見證。

金瓜石勸濟堂位於臺灣新北市瑞芳區,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與文化遺產,其建築與歷史背景深厚,兼具宗教信仰與民俗文化特色。整體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廟宇的莊嚴與地方特色的獨特性,其空間佈局、裝飾藝術與祭典活動,皆展現出臺灣原住民與漢人文化交融的歷史痕跡。以下將從建築結構、歷史沿革、奉祀神明、文化財產與重要祭典等幾個方面,介紹勸濟堂的重點地點與特色。

首先,勸濟堂的主體建築為一座典型的傳統廟宇,正殿為其核心,佔據整座建築的中軸線。正殿的規模與結構設計,體現出當時建築技術與信仰需求的結合。正殿的屋頂為歇山式構造,屋脊兩端設有鴻鴻與鴻鴻,象徵祈求風調雨順與平安。正殿的門楣與柱子皆以木雕裝飾,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兩座花鳥人像石柱,這兩座石柱為鎮殿之寶,其立體雕琢技術精緻,展現出古代工匠的巧思與工藝。正殿的內外殿木雕則由黃龜理大師創作,其作品以細膩的線條與生動的造型聞名,展現出傳統木雕藝術的精髓。正殿的樑棟油畫則由彩繪大師郭佛賜完成,其色彩運用與圖案設計,皆具有濃厚的民俗意象,成為勸濟堂的重要文化財產。

正殿的空間佈局也具有特殊意義。正殿的中間為神壇,供奉著主祀的關聖帝君神像,其神像為木雕製成,形態莊嚴,表現出關公的威嚴與神聖。神壇兩側分別供奉著呂祖師、張真君與王天君的神像,這些神明在道教信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代表著勸濟堂的信仰範圍與文化背景。正殿的後方為三川門,三川門的結構設計與裝飾,體現出傳統廟宇的建築特色,其門楣上題有「勸濟堂」三字,為整座建築的標誌。三川門的兩側設有護龍,護龍的設計與裝飾,皆具有防禦與裝飾的雙重功能。

除了正殿,勸濟堂的其他建築也具有特殊的地點與功能。例如,勸濟堂的拜亭為一座獨立的建築,位於正殿的前方,其結構設計與正殿相呼應,形成完整的廟宇空間。拜亭的用途主要是供信徒在進香或參與祭典時使用,其空間佈局與裝飾,皆具有濃厚的民俗意象。此外,勸濟堂的後院設有「青草祭」的供奉區域,這裡是信徒在端午節時進行青草採集與製藥的場地,其環境設計與供奉方式,皆具有傳統的宗教儀式感。

在歷史沿革方面,勸濟堂的建立與發展,與金瓜石地區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關。金瓜石地區在清代時期為開採金礦的重要地點,其開發歷史與原住民的活動密切相關。勸濟堂的建立,不僅是為了滿足當地居民的信仰需求,也成為金瓜石地區文化與信仰的中心。勸濟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當時由當地居民集資興建,並在1900年左右完成。勸濟堂的建立,與當時的宗教信仰與社會需求息息相關,其建築與祭典活動,皆反映出臺灣原住民與漢人文化交融的歷史痕跡。

在奉祀神明方面,勸濟堂主要奉祀關聖帝君,但其神壇上也供奉著呂祖師、張真君、王天君等神明,這些神明在道教信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代表著勸濟堂的信仰範圍與文化背景。此外,勸濟堂的神壇上還供奉著八卦祖師、福德正神、玉皇上帝、天上聖母等神明,這些神明的供奉,體現出勸濟堂的信仰多元性與文化包容性。

在文化財產方面,勸濟堂的正殿中一對花鳥人像石柱,是其最重要的文化財產之一。這兩座石柱的立體雕琢技術精緻,展現出古代工匠的巧思與工藝。正殿的內外殿木雕則由黃龜理大師創作,其作品以細膩的線條與生動的造型聞名,展現出傳統木雕藝術的精髓。正殿的樑棟油畫則由彩繪大師郭佛賜完成,其色彩運用與圖案設計,皆具有濃厚的民俗意象,成為勸濟堂的重要文化財產。

在重要祭典活動方面,勸濟堂的年度祭事包括「青草祭」與「乞龜」等傳統活動。青草祭於端午節時舉行,信徒依神明指示,由神轎帶領至鄰近山邊採集青草,製成青草藥丸,供信眾服用,自建廟開始即流傳下來的百年傳統。然而,近年來此項祭典因求藥的需求漸少,多年未舉辦,而於2018年端午節將再度出駕採草煉丹。乞龜則是關聖帝君聖誕的相關活動,信徒在挑選好所要乞求的龜後,以擲筊的方式尋求神諭,若擲得聖筊將可獲得該龜,而若紙條的「祈求平安」處有寫上「原人」二字,則表示該龜是答謝者要原龜請回,不提供其他民眾乞求。

此外,勸濟堂的「祝壽」活動也是其重要的祭典之一。祝壽活動承襲鸞堂信仰中的儒家文化,過程著重「禮」的呈現。祝壽的祭品在正殿下桌,擺放三牲一副(全雞、全漁、豬肉塊)及五杯酒。下桌兩側擺放漢食桌,漢食桌分別有兩張八仙桌,各置於正殿兩側,桌前綁著刺繡桌圍,桌上分別擺放十支湯匙、十雙筷子、十個酒杯,四大碗與十二小碗的「菜碗」。漢食桌之所以分為兩張,在於葷素之分,素食桌在左(神像的左手側,為廟宇的龍邊)、葷食桌在右。十二道菜碗在早期臺灣社會鹹認為是禮之隆重,尤其是在祭拜玉皇上帝時,菜碗的數量與擺放方式,皆具有特殊的意義。

勸濟堂的歷史與文化,也與金瓜石地區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關。金瓜石地區在清代時期為開採金礦的重要地點,其開發歷史與原住民的活動密切相關。勸濟堂的建立,不僅是為了滿足當地居民的信仰需求,也成為金瓜的地區文化與信仰的中心。勸濟堂的建築與祭典活動,皆反映出臺灣原住民與漢人文化交融的歷史痕跡。

總結而言,金瓜石勸濟堂的重點地點包括正殿、花鳥石柱、木雕、油畫、拜亭、青草祭供奉區等,其建築結構、歷史沿革、奉祀神明、文化財產與重要祭典活動,皆展現出臺灣傳統宗教與民俗文化的獨特性與豐富性。勸濟堂的歷史與文化,不僅是臺灣宗教信仰的見證,也是臺灣文化與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附近的景點
祈堂老街(金瓜石老街)
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
無耳茶壺山步道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本山五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