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安平陳保正厝

原安平陳保正厝位於臺南安平延平街,是安平老街少數完整保存的街屋,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末期,與日治時期的安平仕紳陳織雲有關。這棟建築不僅是重要的歷史遺產,也具備高度的文化價值。陳織雲在安平開設商號、擔任保正,後來購入鄰近房舍,形成三落式街屋。後因道路拓寬,前落被拆除,現僅存中、後落與保極照壁。照壁以紅磚砌築,刻有八卦與蝙蝠圖案,象徵平安與福氣。這棟建築不僅見證歷史,也成為臺南重要的文化資產,值得保存與傳承。

原安平陳保正厝位於臺南市安平區延平街,是安平老街至今僅存的完整街屋建築,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末期,與日治時期的安平仕紳陳織雲的生平密切相關。這棟建築不僅是安平地區的重要歷史遺產,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意涵,其空間格局、建築特色與歷史背景,皆具備極高的研究價值與教育意義。

陳織雲是陳氏家族渡臺的第一代,生於1861年,於光緒年間隨水軍首次來臺駐防安平,因軍功被授予保舉五品軍功。他返回福建原籍後,轉而從事商業活動,並在安平老街現址購置舊屋,開設「恆吉商號」經營米糧與南北雜貨,同時在金門館擔任私塾教師。1902年,陳織雲擔任安平地區第六保保正,事業有成後購入鄰近房舍,將兩戶打通,形成三落式街屋的格局。安平傳有「安平保正,陳先生、何仔慶」的順口溜,其中「陳先生」即指陳織雲,這句話也反映了他在安平地區的權威地位與歷史影響。

陳保正厝的建築形式為典型的三落式街屋,其結構由前落、中落與後落組成。然而,1994年延平街拓寬工程期間,前落部分被拆除,現僅存前落中脊與中、後落的格局。這棟建築的空間佈局包含夾層與咾咕石隔間牆,中、後落之間的天井處設有顯眼的「保極照壁」,這座照壁以四十二公分厚的紅磚砌築,高約四米,寬約一點五米,其上雕刻有「保極」字樣的八卦圖案,上方飾有日月雲紋,四邊角環繞四隻蝙蝠,這項設計不僅展現了當時的建築工藝,也隱含「保極」的寓意,象徵對平安與福氣的追求。

照壁的設計與陳織雲的職業身份與個人信仰有著深層聯繫。作為安平地區的保正,他不僅是地方治理的負責人,也承擔著社會與文化責任。照壁上的八卦圖案與蝙蝠裝飾,結合日月雲紋,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平安、福氣與長壽的祝願,也反映當時居民對「保極」概念的重視。此外,照壁的紅磚砌築技術與規模,也顯示出當時建築技術的成熟與材料的選用考量,這座照壁成為陳保正厝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證據。

陳保正厝的建築特色除了照壁,其空間佈局與結構也具有獨特性。中、後落的格局與夾層設計,使得這棟建築既能適應商業活動的需求,也能提供居住空間。咾咕石隔間牆的使用,則是臺灣傳統建築中常見的建材,其質地堅固,能有效隔絕噪音與熱度,也展現了當時的建築技術與材料選擇。此外,建築的立面曾因歷史原因使用瓷磚,但2010年修復工程中,經典的立面改為木格扇,這項改造不僅保留了原建築的歷史面貌,也讓其更具文藝與歷史價值。

陳保正厝的歷史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更在於其與陳織雲的個人歷史與安平地區的社會發展密切相關。作為安平地區的保正,陳織雲在地方治理與社會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他的職業身份與商業活動,使得這棟建築成為安平地區歷史的見證者。此外,陳織雲的後代曾在此居住至2005年,之後過戶予他人,2006年登錄為臺南市歷史建築,2010年修復完工,這一系列的歷史事件,使得陳保正厝的歷史層次更加豐富,也展現了地方歷史的流變與保存。

目前,陳保正厝作為安平老街的歷史建築,不僅是遊客參觀的重點景點,也是歷史教育與文化研究的重要對象。其保存狀態良好,並透過修復工程與歷史研究,使其成為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橋樑。這棟建築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臺南市重要的文化資產,也提醒人們重視歷史遺產的保存與傳承。

總體而言,原安平陳保正厝不僅是安平老街的歷史見證者,也是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築形式、歷史背景與文化意涵,皆具備極高的研究價值與教育意義,值得更多人關注與保護。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棟建築以其獨特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價值,成為安平地區不可或缺的歷史遺產。

附近的景點
安平市仔街何旺厝
安平鄉土文化館
安平老街(延平老街)
安平海頭社魏宅
妙壽宮
延平街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