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舉人古厝

連舉人古厝位於新北市雙溪區,是清代舉人連旭春的故居,歷史可追溯至1867年。這棟三合院式古宅,有著傳統建築特色,如歇山式屋頂與「文魁」匾額,體現當時的建築工藝與忠孝價值。連旭春是雙溪首位舉人,他的成功樹立了地方士子典範,也讓古厝成為雙溪文化象徵。古厝周圍有雙溪老街與公園,環境歷史感濃厚,使其成為研究臺灣歷史的重要資產。

連舉人古厝位於新北市雙溪區,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古建築,其歷史可追溯至清同治六年(1867年)。這座宅邸不僅是雙溪區第一位舉人連旭春的居所,更因其建築風格、歷史背景與文化象徵意義,成為當地重要的歷史遺產。以下將從歷史背景、建築特色、文化象徵、歷史事件與周邊環境等方面,詳細介紹這座古厝的重點地點與歷史 significance。

首先,從歷史背景來看,連旭春是雙溪區歷來第一位考中舉人的士子,這在清代臺灣的歷史中具有重要地位。連旭春的家族原居於福建省,後遷居臺灣,並在雙溪地區定居。他於同治六年赴福州應試,高中丙子科舉人,這項功名不僅為他個人帶來榮耀,也為雙溪地區的士子樹立了典範。因此,他的宅邸被尊稱為「舉人厝」,成為雙溪文化史上的重要標誌。據記載,清廷欽命提督鎮臺使者劉明燈在巡察噶瑪蘭地區時,曾特意前往雙溪訪問連旭春,並對其宅邸給予高度評價,這項歷史事件更添了古厝的歷史重量。

接下來,建築特色方面,連舉人古厝是一座典型的三合院式古宅,其結構體現了清代傳統建築的風格。三合院的佈局以中軸線為主,左右兩側為住宅,中間為庭院,這種設計不僅符合中國傳統住宅的空間安排,也展現了當時的建築技術與生活理念。古厝的屋頂為歇山式,屋脊上飾有傳統的雕飾,如鴻鶴、龍鳳等圖騰,這些細節反映了當時的建築藝術與文化意象。此外,古厝的牆面多採用夯土與磚石結合的構造,屋頂則覆蓋青瓦,這種材料的選擇不僅具有強度,也符合當時的建築習慣。古厝的門廳部分,正廳門上懸掛著「文魁」匾額,這塊匾額由福建巡撫丁日昌於1875年親筆題寫,用以表彰連旭春的學術成就與忠孝節義。匾額的字體筆觸遒勁,內容「文魁」二字寓意連旭春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卓越成就,成為文運的代表。此外,左右兩側門上刻有「出忠」與「入孝」的字樣,這兩句話出自《論語》,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忠孝為本的核心價值,也顯示了連旭春家族對傳統倫理的重視。

從文化象徵的角度來看,連舉人古厝的建築與文飾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當時社會價值觀的體現。匾額與門上的字樣,反映了當時士人階層對忠孝節義的追求,也展現了連旭春家族對傳統倫理的遵循。此外,古厝的結構與佈局,也反映了當時對家庭與社會的認知。例如,三合院的設計使家庭成員能夠在庭院中互動,這種空間安排體現了「家國同體」的理念,即家庭的和諧與社會的穩定密不可分。此外,古厝的建築材料與工藝,也展現了當時工匠的技術與對美的追求,如屋脊上的雕飾、門窗的紋理等,都經過精心設計,以展現主人的地位與家族的尊嚴。

歷史事件方面,連舉人古厝的歷史與多個重要事件相關聯。例如,劉明燈的訪問不僅是對連旭春個人的肯定,也反映了當時清廷對地方士人的重視。此外,古厝的歷史也與雙溪地區的發展密切相關。在連旭春的時代,雙溪地區尚處於開發初期,連旭春的成就不僅為個人帶來榮耀,也為雙溪地區的士子樹立了典範,推動了當地的教育與文化發展。此外,古厝的歷史也與臺灣的歷史變遷有所關聯。例如,在日治時期,古厝的保存狀況受到影響,但其歷史價值仍被後人重視,成為研究臺灣歷史的重要資產。

周邊環境方面,連舉人古厝位於雙溪老街,這條街道是雙溪歷史的縮影,沿街分佈著許多傳統建築與歷史遺址。古厝的周邊環境與其歷史背景相呼應,例如,古厝附近的雙溪公園,是當地居民休閒與歷史教育的重要場所。此外,古厝與雙溪的其他歷史遺產,如周邊的古蹟、歷史建築等,共同構成雙溪的文化景觀。這些周邊環境與古厝的歷史背景相呼應,使古厝成為雙溪文化的一部分,並吸引許多歷史愛好者與學者前來研究與參觀。

總體而言,連舉人古厝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它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文化象徵與歷史事件,使其成為雙溪地區重要的歷史遺產。古厝的「文魁」匾額與「出忠」、「入孝」的字樣,不僅是對連旭春個人成就的表彰,也體現了當時社會對忠孝節義的追求。而古厝的建築結構與佈局,則展現了清代傳統建築的技術與文化價值。因此,連舉人古厝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的重要對象,也值得後人珍惜與保存。

附近的景點
雙溪老街
林益和堂中藥店
雙溪渡船頭
三忠廟
雙溪車站
雙溪區自行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