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宮

太平宮位於新北市新店區,是安坑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與歷史遺產。建於清朝嘉慶十二年,已有兩百年歷史,是漳州裔居民的精神象徵。廟宇位於太平裏,與碧潭、安坑社區緊密相連,並與地方發展史有密切關係。建築為傳統閩南風格,供奉開漳聖王與多種神明,展現豐富的信仰文化。太平宮也與周圍的太平公園、空軍紀念公墓等現代設施互動,見證歷史與現代的融合,是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

太平宮位於臺灣新北市新店區太平裏,坐鎮於碧潭西岸的安坑社區,是該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與歷史遺產。其地理位置不僅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連,也與地方發展史深具關聯,從歷史沿革到建築風格,皆展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社會價值。太平宮自清朝嘉慶十二年(1807年)建廟以來,已歷經兩百年風雨,成為安坑外五張莊居民的精神象徵,也是新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古蹟之一。

太平宮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當時安坑地區原稱「暗坑」,地處偏僻且環境險惡,漳州裔居民為了祈求平安與消弭瘟疫,便迎請開漳聖王香火,並於嘉慶十二年建立廟宇。這座廟宇的建立,與當時的開墾歷史密不可分,其地點選在太平裏,不僅因地形有利於聚落發展,也因「太平」之名寓意平安吉祥,反映早期居民對生活的期盼。太平宮的分靈來源可追溯至大溪仁和宮,這座廟宇在臺灣各地的開漳聖王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太平宮的建立,也成為漳州裔在安坑地區信仰的中心。

太平宮的地理位置與周圍環境形成獨特的互動關係。其所在的太平裏,位於新店溪西岸,與東岸的泉州裔聚落形成對比。太平宮所在的安坑社區,自古便是漳州裔的聚居地,而太平宮的建立,也成為該地區文化與信仰的凝聚點。此外,太平宮附近的碧潭大橋與太平運動公園,是現代人與歷史遺產之間的連結媒介,而空軍紀念公墓的設立,則與太平宮的歷史背景有著深刻的聯繫。這座廟宇的廟地曾屬於「八股四」,即因開墾股東退出後,只剩下八股四分的土地,包含目前的太平公園、運動場與空軍公墓,這一方面展現出太平宮與地方發展的緊密關係,另一方面也說明其歷史與現代的融合。

太平宮的建築風格為傳統的閩南式,其結構與裝飾細節皆反映當時的工藝技術與文化特色。廟宇的主體建築由紅磚與瓦當組成,屋頂的雕花與彩繪,皆展現出精緻的工藝技巧。正殿供奉開漳聖王,其形象為歷史上的軍事領袖,被視為開墾與守護的象徵。正殿的左右側為土地公與聖王父陳政,後殿則是聖母殿,主要祀奉天上聖母,左祀地藏王菩薩,右祀文昌帝君,這顯示出太平宮的信仰範圍不僅限於開漳聖王,也涵蓋了多樣的神明與信仰傳統。此外,廟宇的左右偏殿分別供奉太歲與註生娘娘,二樓後殿為觀音殿,主祀觀音菩薩,左祀關聖帝君,右祀孚祐帝君,三樓後殿則為凌霄寶殿,主祀玉皇大帝,左祀三清道祖,右祀三官大帝,這種安排體現出傳統信仰中對不同神明的尊重與融合。

太平宮的歷史發展與周遭環境的互動,也使其成為一個活的文化載體。在歷史的長河中,太平宮曾因戰禍、天災或蟲蟻侵損而多次改建,但每次改建都保留了原有的文化精髓,使其建築在時間的流逝中變得更加雄偉壯觀。例如,廟宇的鎮宮三寶——香爐、供桌與木門聯,皆為同治年間的遺產,這些文物不僅具有歷史價值,也成為研究臺灣宗教文化的重要資產。此外,太平宮的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二月的廟會盛況空前,這一方面是因為開漳聖王在漳州裔心中的崇高地位,另一方面也因為太平宮作為信仰中心的影響力。廟會活動通常包括祭祀儀式、廟會遊行、傳統表演等,吸引眾多信眾與遊客參與,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活動。

太平宮的地理位置與周圍環境,使其成為一個與自然與社會緊密相連的場所。碧潭大坪頂的山坡地形,為太平宮提供了獨特的視野與景觀,使其成為安坑社區的標誌性建築。而太平公園與空軍紀念公墓的設立,則與太平宮的歷史背景形成對應關係。例如,太平公園的設立,不僅為居民提供休閒空間,也與太平宮的歷史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而空軍紀念公墓的設立,則反映出臺灣戰後時期的歷史背景,與太平宮的信仰傳統形成獨特的互動關係。

此外,太平宮的歷史與現代發展也展現出臺灣社會的變遷。在戰後時期,太平宮的廟地被用作空軍眷村的設立,這一方面體現出臺灣軍事歷史的痕跡,另一方面也說明太平宮與地方社會的互動關係。而1980年,廟方無條件提供土地給市公所,興建新店託兒所太平分班,這顯示出臺灣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如何與歷史遺產共存。太平宮的歷史與現代的連結,使其成為一個活的文化載體,不僅保留了過去的信仰傳統,也適應了現代社會的需求。

總體而言,太平宮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建築風格與周圍環境,皆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化遺產。它不僅是漳州裔在安坑地區的信仰中心,也是一個反映臺灣歷史與社會變遷的活歷史。太平宮的歷史與現代的互動,使其成為一個值得深入研究與保護的文化資產,其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更在於其與地方社會、自然環境與歷史的緊密聯繫。

附近的景點
小赤壁
和美山登山步道
新店溪自行車道
碧潭吊橋
新店老街
碧潭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