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坑口登山步道

粗坑口登山步道在基隆猴硐,結合自然與歷史,是了解台湾金矿开发的重要路线。从猴硐车站出发,沿溪流而上,经过古道、矿坑、废墟和聚落,最后回到车站。途中可见天梯、大德宫、万善堂、净寺等景点,还有矿工墓碑和历史遗迹,如最后开采的昇福坑与小金瓜露头,展现昔日淘金时代的风貌与文化。

粗坑口登山步道位於臺灣基隆市猴硐地區,是一條結合自然景觀、歷史文化與礦業遺跡的經典登山路線。這條步道從猴硐車站出發,沿著大粗坑溪流域蜿蜒而上,穿過金屬礦脈遺跡、舊礦工聚落、古道遺跡與山海景觀,最後抵達大粗坑山頂,再由天梯下至大粗坑聚落,沿途可見到許多與淘金歷史密切相關的遺跡與自然景觀,是瞭解臺灣金礦開發史與山地文化的重要路線。

步道的起點為猴硐車站,車站處有「猴硐火車站3120公尺」的標示,這座車站曾是1900年代基隆至新竹鐵路的重要中轉站,現為歷史遺跡。從車站沿著侯硐路向南行進,可見到一處連結至小粗坑古道的叉路口,這是整條步道的起點。步道沿著大粗坑溪流而上,經過「大粗坑古道入口」,這裡有「半嶺路22號」的標示,是進入大粗坑地區的關鍵點。入口處有「大粗坑古道口」的標示,標示上寫著「侯硐車站4100公尺」,這處標示是通往大粗坑聚落的路標。

沿著步道往內側走,可見到一處被稱為「大粗坑天梯」的陡坡,這段路徑是通往大粗坑聚落的關鍵路段。天梯下有兩層樓的廢墟,兩邊草叢內也有著石厝殘壁,這處廢墟是過去礦工聚落的遺跡,現在已成為歷史遺跡。天梯下有「大德宮」,這座小廟是大粗坑唯一的人家,門戶雖然敞開但卻不見人跡,周遭則是被廢棄的房舍與荒草,呈現出一種寂寥與冷清的景象。

從大德宮沿著石階步道而下,可見到一處被稱為「萬善堂」的陰廟,這座廟收埋及祭祀無主孤魂,是古道上一個特殊的景點。萬善堂的周圍有許多被遺忘的礦工墓碑,這些墓碑上刻著淘金者的名字,是當時礦工的紀念地。萬善堂附近有「昇福坑」,這處礦坑是臺灣最後一個開採金礦的礦坑,礦工世家的礦主認為這是祖傳事業,不能中斷,遂在民國七十七年向臺陽公司承租礦權,繼續開挖;至民國八十九年時,因不敷成本而停止,礦坑至今仍保存完整。

沿著步道繼續下行,可見到一處被稱為「菜刀崙瀑布」的景點,但這處瀑布已無水流,只餘下石壁與草叢。這處瀑布曾是淘金者的重要水源,現在則成為自然景觀的一部分。繼續下行,可見到一處被稱為「淨寺」的寺廟,這座寺廟位於古道上,是供奉淨土觀音的寺廟,寺廟周圍有許多被遺忘的礦工墓碑,是當時礦工的紀念地。

從淨寺沿著步道而下,可見到一處被稱為「大粗坑山腰古道」的步道,這段路徑是通往大粗坑山頂的關鍵路段。大粗坑山頂有「金瓜石」的標示,這處標示是當時淘金者的重要標記,也是當時礦工的紀念地。大粗坑山頂有「省府點原址」的標示,這處標示是當時政府設立的測量點,是當時礦工的重要參考點。

從大粗坑山頂沿著步道而下,可見到一處被稱為「小金瓜露頭」的景點,這處露頭是臺灣最後一個開採金礦的礦坑,礦工世家的礦主認為這是祖傳事業,不能中斷,遂在民國七十七年向臺陽公司承租礦權,繼續開挖;至民國八十九年時,因不敷成本而停止,礦坑至今仍保存完整。小金瓜露頭海拔560公尺,目前殘餘的礦體形狀,由102公路遠觀很像一隻河馬,所以又有「河馬礦體」的戲稱。

從小金瓜露頭沿著步道而下,可見到一處被稱為「大粗坑山」的景點,這座山是臺灣金礦開採的重要地點,曾經吸引許多礦工在此居住,民國29年眾人提議將大粗坑、小粗坑、三貂嶺公立國語講習所及瑞三國語講習所合併為猴硐公學校,民國38年在大粗坑設侯硐國小大山分校。金礦枯竭後,人口外移,大山分校也在民國67年廢校,現僅餘廢棄之分校辦公室與校舍,和一旁的大德宮作伴。民國89年象神颱風帶來的土石流重創「侯硐國小」,民國94年遷往新校並更名為「猴硐國小」。

從大粗坑山沿著步道而下,可見到一處被稱為「大粗坑聚落」的景點,這座聚落曾經是淘金熱時期的重要聚落,現在已成為歷史遺跡。聚落周圍有許多被遺忘的礦工墓碑,這些墓碑上刻著淘金者的名字,是當時礦工的紀念地。聚落中還有「大山國小」,這座學校曾經是當時礦工的教育中心,現在已成為歷史遺跡。

整條步道的終點是猴硐車站,這座車站曾是1900年代基隆至新竹鐵路的重要中轉站,現為歷史遺跡。從車站出發,可見到一處連結至小粗坑古道的叉路口,這是整條步道的起點。步道沿著大粗坑溪流而上,穿過金屬礦脈遺跡、舊礦工聚落、古道遺跡與山海景觀,最後抵達大粗坑山頂,再由天梯下至大粗坑聚落,沿途可見到許多與淘金歷史密切相關的遺跡與自然景觀,是瞭解臺灣金礦開發史與山地文化的重要路線。

附近的景點
淡蘭古道
拉波波村
暖東峽谷
大菁休閒農場
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
暖東苗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