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中和區的白馬寺建在南勢角山脈,依山而建,環境幽靜。創建於1968年,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也有豐富的歷史與藝術價值。寺內有白馬石雕、天王殿、大雄寶殿、五觀堂與觀景臺,每個地方都有獨特設計,如石馬象徵純淨與智慧,大雄寶殿莊嚴肅穆,五觀堂則是禪修的好地方。周圍還有烘爐地、南勢角山等自然景觀,讓白馬寺成為融合歷史、藝術與自然的文化景點。
新北市中和區的白馬寺坐落在南勢角山脈之中,背靠起伏的山巒,面臨緩坡地形,整座寺廟依山而建,與周圍自然景觀交融出一幅靜謐禪意的畫面。這座創建於1968年的寺廟,不僅是中和地區的重要信仰中心,更以精緻的建築設計與豐富的歷史背景,成為當地知名的文化景點。從入口處的白馬石雕到主殿的莊嚴雄偉,從城牆的古樸風貌到觀景臺的壯闊視野,每一處細節都展現出白馬寺獨特的歷史價值與藝術魅力。
白馬寺的主體建築羣依地形分為三層,從下而上依次為入口廣場、主殿與觀景臺。入口處的「白馬石雕」是寺廟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兩匹潔白的石馬栩栩如生,馬身浮雕著經文與蓮花,馬首低垂,彷彿在靜靜地聽著佛法。這組石雕不僅是寺廟的門面標誌,更是對「白馬寺」命名的歷史回顧——據說這座寺廟的創建者希望以「白馬」象徵純淨與智慧,而石馬的設計則參考了中國傳統佛教藝術中對馬的象徵意義,寓意佛法如馬般疾馳傳承,又如馬背上的經文般莊嚴。
沿著石階往上走,第一層是「天王殿」,殿前設有「金龍護泉」,龍身鑄以黃金與銅合金,龍頭吐出甘泉,為寺廟增添神祕感。天王殿內供奉彌勒佛像,殿前有「三門」,是進入主殿的必經之地。這座殿宇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唐代宮廷建築的精緻與日式古城池的簡潔,屋頂的飛檐與屋簷的雕飾都展現出古典工藝的細膩,而殿前的石板路與周圍的花木則營造出一種幽靜的氛圍,讓遊客在踏入主殿前便能感受到禪意的浸潤。
主殿為「大雄寶殿」,是白馬寺的核心建築,殿前有「十八羅漢」石雕,這些石像以白色大理石雕刻,神情各異,有的展臂高呼,有的低頭沉思,彷彿在進行著無聲的對話。這組石雕的設計靈感來自於中國傳統佛教藝術中的「十八羅漢」形象,但與一般傳統雕像不同的是,這組羅漢的臉部表情更加生動,體態也更具動態感,展現出一種活潑的禪意。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像,佛像高達數丈,面容安祥,衣飾莊嚴,周圍有金剛力士與天王像守護,整座殿宇的氣氛莊嚴肅穆,讓人感受到佛法的深遠與浩大。
除了主殿,白馬寺的「五觀堂」也值得細細品味。五觀堂位於主殿後方,是佛教修行者進行禪修與靜坐的場所。這座建築為四角形結構,屋頂為歇山式飛檐,屋簷上雕刻著傳統佛教符號,如卍字、卍字寶珠等。五觀堂內的地面以青石鋪砌,四周有石欄杆圍繞,形成一個獨立的靜坐空間。這座建築的設計理念是「禪靜」,透過簡潔的空間與自然的光線,讓修行者能專注於內心的靜慮,遠離塵囂的煩擾。
白馬寺的「觀景臺」則位於第三層,是整座寺廟的最高點。這座觀景臺建於一座小山上,從這裡可以俯瞰中和市區與周圍山巒的壯闊景色。觀景臺的設計參考了日本古寺的「高臺式」建築,屋頂為圓弧形,屋簷低垂,與周圍的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從這裡遠眺,可以看到南勢角山脈的起伏與烘爐地的土地公廟,與白馬寺的潔白建築形成一組靜動相對的畫面。這座觀景臺不僅是賞景的佳處,也是信徒們進行冥想與靜心的場所,讓人在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內心的平靜。
除了這些主要建築,白馬寺的周圍也散佈著許多值得遊覽的景點。例如,寺廟後方的「烘爐地」是一處自然景觀,這裡有許多古樸的石碑與古樹,是歷史與自然的交織之地。而寺廟附近的「南勢角山」則是登山愛好者的熱門地點,從山頂可遠眺新北市的全貌,與白馬寺的潔白建築形成一組靜動相對的畫面。此外,寺廟附近的「圓通寺」與「大華寺」也值得遊覽,這三座寺廟共同構成中和地區的佛教文化景觀,讓遊客在參觀白馬寺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周圍的宗教氛圍。
白馬寺的歷史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中和地區的重要文化資產。從創建之初到現在,這座寺廟不僅是信仰的中心,更成為一個融合歷史、藝術與自然的景點。無論是從入口處的白馬石雕,到主殿的莊嚴佛像,從五觀堂的靜坐空間,到觀景臺的壯闊視野,每一處細節都展現出白馬寺的獨特魅力。而這座寺廟所處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為中和地區與周圍山巒之間的一個重要連結點,讓遊客在參觀白馬寺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周圍自然景觀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