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生態文化園區

臺灣南部的臺江生態文化園區是全台第八座國家公園,結合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人文風情,提供豐富的生態教育與文化體驗。園區內有四草綠色隧道、鹽田生態文化村、四草大眾廟等多個重點景點,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歷史與自然景觀。例如四草綠色隧道是紅樹林隧道,遊客可乘船欣賞紅樹林與光影交織的美景,還有專業導覽解說。遊客中心則提供生態資訊與導覽服務,是遊覽前的重要據點。鹽田生態文化村保留了鹽業歷史,讓遊客體驗傳統鹽田風貌。四草大眾廟與古鎮海城、四草砲臺等歷史遺跡,則讓人深入了解臺灣的歷史與文化。

臺江生態文化園區位於臺灣南部,是全臺第八座國家公園,這裡融合了自然生態、歷史文化與人文風情,形成獨特的生態教育與文化體驗空間。園區內有許多值得深入探訪的重點地點,包括四草綠色隧道、臺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鹽田生態文化村、四草大眾廟、古鎮海城與四草砲臺等,每一處都蘊含豐富的歷史記憶與自然景觀,吸引遊客來此感受臺灣的生態與文化。

四草綠色隧道是臺江生態文化園區最具代表性的一處景點,這條位於四草大眾廟後方的水上紅樹林隧道,因其蜿蜒曲折的紅樹林隧道與清澈的水道,被譽為「臺版亞馬遜河」。隧道長約800公尺,沿途可見海茄苳、欖李、紅海欖等三種紅樹林植物,形成一道天然的水上綠色長廊。遊客可以乘著管筏穿越這片由紅樹林築成的隧道,感受微風拂過臉頰的舒適,並在船中欣賞紅樹林層層疊出的景觀。隧道中間的水道,陽光穿透枝葉交織的樹冠,灑在水面上形成斑駁的光影,與倒映的樹影交織成一幅動態的畫面,令人沉醉於這片自然的美景。導覽員會在船上進行專業的解說,介紹紅樹林的生態習性、候鳥的遷徙習性,以及臺江內海的歷史背景,讓遊客在欣賞自然景觀的同時,也能深入瞭解臺灣的生態與文化。

臺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是園區內的重要服務設施,這座建在四草魚塭區的白色高腳屋建築,採用純白幾何設計,充滿異國風味,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合得十分自然。遊客中心內設有生態館、影片放映區、導覽解說服務等,提供遊客對臺江生態與歷史的全面認識。生態館內陳列了許多與臺江生態相關的標本與資料,例如紅樹林植物、候鳥、水鳥等,並透過互動展覽讓遊客更深入地瞭解臺江的生態系統。此外,遊客中心也提供遊程資訊與導覽服務,是遊覽園區前必訪的第一站,讓遊客能提前瞭解園內的景點與活動安排。

鹽田生態文化村是臺江生態文化園區內另一個重要的文化景點,這處位於過去安順鹽場的遺址,曾是臺灣第一個製鹽工業基地。鹽業停產後,透過政府與文史工作者的推動與翻新,轉型為當今的鹽田生態文化村。這裡保留了許多老鹽民返村曬鹽的記憶,並發展出鹽業特色觀光,例如搭膠筏遊臺江、體驗漁村養殖、走訪北汕尾古戰場等活動。鹽田生態文化村的鹽田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遊客可以親自體會被鹽味滲透的旅程,並在鹽田周圍的生態景觀中,感受臺灣的鹽業歷史與生態環境。

四草大眾廟是臺江生態文化園區內的重要宗教文化地點,這座廟宇奉祀主神「鎮海元帥」,名為陳酉,陳酉驍勇善戰、忠肝義膽,乾隆皇帝諡封其為鎮海大元帥,坐鎮大眾廟,故又稱大眾爺,為臺灣人成神第一人。大眾廟據傳於康熙39年(西元1700年)建廟,為安南區四草的信仰中心,也為臺江增添一份雄厚古風之氣。廟宇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與現代,並保留了許多歷史記憶,例如廟前的榕樹根結盤據隱身在校園的一角,成為學校的界牆。遊客可以來此參拜神明,感受臺灣的宗教文化與歷史風情。

古鎮海城與四草砲臺是臺江生態文化園區內重要的歷史遺跡,這兩處地點與鴉片戰爭時期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四草砲臺是當時臺灣兵備道姚瑩為捍衛安平、臺江地區而建造的17座砲臺之一,砲臺牆上有13個圓形砲孔,現今牆垣在鎮海國小旁邊。砲臺的設計與建造,反映了當時臺灣的防禦工事與軍事策略,並保留了許多歷史記憶。古鎮海城則是當時的軍事據點,與四草砲臺共同組成防禦系統,保護臺江地區的安全。遊客可以來此參觀歷史遺跡,感受臺灣的歷史與文化。

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遊客中心)位於四草魚塭區內,採用白色高腳屋設計,保留原始的地景樣貌,串聯魚塭與嘉南大圳水系,提供園區內魚、蝦、貝類優質的棲息環境。獨特的「臺江島」建築造型是臺江歷史人文生態的縮影,眾多的設計巧思讓這裡成為臺南必拍的打卡聖地。遊客中心提供影片觀賞、遊程資訊與導覽解說等服務,是遊覽園區前必訪的第一站。

臺江生態文化園區的每個地點都蘊含豐富的歷史記憶與自然景觀,遊客可以來此感受臺灣的生態與文化。從四草綠色隧道的自然美景,到臺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的生態教育,從鹽田生態文化村的歷史背景,到四草大眾廟的宗教文化,每一處都值得深入探訪,讓遊客在賞景的同時,也能深入瞭解臺灣的生態與文化。

附近的景點
鹽水溪口濕地
四草大眾廟
觀夕平台
四草砲台
四草綠色隧道
四草綠色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