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瑞穗配水池位於自強公園內,是日治時期的重要公共建設遺跡,建於1929年,是板橋水道系統的一部分。它不僅提供飲用水,也支持當時的農業與工業發展,展現當時的工程技術與水資源管理理念。與配水池相鄰的山本氏記念碑,紀念推動水道建設的山本義信,象徵歷史與當代的連結。自強公園結合自然與人文,讓這座歷史遺跡成為休閒與教育的重要場所,具有重要的文化與歷史價值。
中和瑞穗配水池位於自強公園內,是日治時期重要的公共建設遺跡,其歷史價值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中和地區重要的文化景觀。這座配水池建於1929年,是板橋水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當時地方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其建造背景與設計理念,反映出臺灣日治時期市政建設的發展脈絡,也為後續的現代化水資源管理奠定基礎。配水池與其相伴的山本氏記念碑,共同構成一個歷史與文化交織的空間,展現出當代與過去的連結。
瑞穗配水池的建造動機,與當時的水資源開發需求密切相關。日治時期,臺灣的衛生環境與公共設施建設逐漸完善,尤其在臺北城與周邊地區,水道系統的建設成為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議題。板橋水道系統的興建,始於1928年,由當時的板橋莊長山本義信推動,他積極調查水源,最終在中和莊潭墘凹地發現質地優良的湧泉,並經加壓送至瑞穗高地的員山淨水池(即今日的瑞穗配水池)。這座水池作為板橋水道系統的關鍵節點,不僅提供居民飲用水,也為當時的工業與農業發展提供支持。其建造過程體現出臺灣日治時期在市政建設上的創新與前瞻性。
瑞穗配水池的建築設計,採用混凝土結構,整體呈圓形,直徑約15公尺,高度約3.3公尺,水池容量約700立方米。其設計靈活,既考慮到水資源的儲存與分配需求,也符合當時的工程技術水平。水池周圍設有防洪堤與排水系統,以確保水體的清潔與穩定。此外,水池的結構採用當時先進的水工技術,例如加壓送水與自然流下型配水的混合設計,使水資源能更有效地分配至周邊地區。這座水池的建造,不僅是當時公共工程的體現,也展現出臺灣在水資源管理上的前瞻性。
與瑞穗配水池相鄰的山本氏記念碑,建於1933年,位於水池西側,為一座方形石碑,高約3.75公尺,底座邊長約1.875公尺。碑體表面刻有「山本氏記念碑」的標識,並詳細記載了山本義信的生平與貢獻。碑文內容提到,山本義信在擔任板橋莊長期間,積極推動板橋水道系統的建設,並在中和莊潭墘凹地發現優良水源,為後續的水資源開發奠定基礎。這座記念碑不僅是對山本義信個人貢獻的紀念,也象徵著當代與過去的連結,展現出臺灣在市政建設上的歷史記憶。
瑞穗配水池與山本氏記念碑所在的自強公園,是一處結合自然與人文的空間。公園內綠蔭紮實,步道蜿蜒,為遊客提供舒適的休憩環境。配水池周圍設有階梯棧道,使遊客能親近這座歷史遺跡,並欣賞其建築美觀。此外,公園內的健身器材與休閒設施,也讓這座歷史遺跡成為現代人休閒活動的場所。配水池與記念碑的歷史價值,使其成為公園內的重要景點,吸引許多歷史愛好者與遊客前來參觀。
從歷史背景來看,瑞穗配水池的建造,與當時的市政建設需求緊密相關。日治時期,臺灣的水資源管理逐步系統化,板橋水道系統的興建,是當時改善公共衛生與促進地方發展的重要工程。瑞穗配水池作為這項工程的關鍵節點,不僅提供居民飲用水,也為當時的工業與農業發展提供支持。其建造過程體現出臺灣在水資源管理上的創新與前瞻性,也展現出臺灣在市政建設上的歷史記憶。
此外,瑞穗配水池與山本氏記念碑的歷史價值,也使其成為研究臺灣水資源管理的重要案例。這座水池的建造,不僅是當時公共工程的體現,也展現出臺灣在水資源管理上的歷史記憶。其設計與建造過程,反映了當時的工程技術與管理理念,也為後續的現代化水資源管理奠定基礎。這座水池的歷史價值,使其成為研究臺灣水資源管理的重要對象。
在現代社會,瑞穗配水池與山本氏記念碑的歷史價值,仍具備重要的文化意義。這座水池的建造,不僅是當時公共工程的體現,也展現出臺灣在水資源管理上的歷史記憶。其設計與建造過程,反映了當時的工程技術與管理理念,也為後續的現代化水資源管理奠定基礎。這座水池的歷史價值,使其成為研究臺灣水資源管理的重要對象。
總體而言,瑞穗配水池與山本氏記念碑的歷史價值,使其成為中和地區重要的文化景觀。這座水池的建造,不僅是當時公共工程的體現,也展現出臺灣在水資源管理上的歷史記憶。其設計與建造過程,反映了當時的工程技術與管理理念,也為後續的現代化水資源管理奠定基礎。這座水池的歷史價值,使其成為研究臺灣水資源管理的重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