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廣承岩寺

土城廣承巖寺位於新北市土城區,結合傳統廟宇與現代建築,是重要的宗教文化地標。寺內供奉的佛像雕刻精美,歷史可追溯至1969年,由傳斌法師創建,後來擴建華藏塔、大雄寶殿等,並在1980年代因道路拓寬改建成現代大樓,但保留傳統風格。寺內樓層分明,設有地藏殿、大悲殿與大雄寶殿,後方還有廣欽塔與華藏塔,具有深厚宗教意義。廣承巖寺不僅是佛教信仰中心,也傳承廣欽老和尚的教義,成為兼具歷史與現代性的佛教場所。

土城廣承巖寺座落於新北市土城區金城路一段,與土城捷運站隔街相望,其建築形式融合了傳統廟宇的外觀與現代化的結構,成為該地區重要的宗教文化地標。寺內供奉的諸佛菩薩塑像雕刻精美,法相莊嚴,並以「廣傳道法,普化無為」的宗風,成為廣欽老和尚傳法道場之一,其歷史與建築特色均具有深厚的宗教與文化價值。

廣承巖寺的歷史可追溯至民國58年(1969年),由廣欽老和尚的弟子傳斌法師擔任首任住持,當時的建寺動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當時的臺灣正處於戰後重建期,許多宗教場所因戰亂或經濟因素而被摧毀,佛教界開始積極興建新的寺廟以恢復信仰活動。廣承巖寺的建立,不僅是對佛教信仰的重構,也是對地方文化與精神生活的重建。傳斌法師以廣欽老和尚的教導為基礎,結合本地地形與需求,奠定了廣承巖寺的基礎。

民國67年,廣承巖寺在小山崙的地形條件下進行擴建,增建華藏塔、大雄寶殿與藏經閣等建築,這項工程不僅提升了寺廟的規模,也使其成為一個功能齊全的佛教修行與儀式場所。當時的擴建工程,充分體現了佛教建築與自然環境的融合,華藏塔的設計便是在小山崙的地形上延展,使其成為寺廟的核心景觀之一。大雄寶殿作為寺內最重要的殿堂,其建築規模與結構均符合傳統佛教寺院的規範,而藏經閣的設立則體現了佛教典籍保存與傳承的使命。

到了民國83年,廣承巖寺因金城路拓寬工程,原有的1400餘坪寺地被徵收1000坪左右,不得不改建成現代化大樓。然而,這項變革並未影響寺廟的傳統建築風格,反而在現代化改造中保留了傳統廟宇的外觀特色。這種建築形式的轉變,反映了當時臺灣佛教界在現代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平衡,也使得廣承巖寺成為一個兼具歷史與現代性的宗教場所。

寺內的建築佈局清晰,各樓層功能分明,並依宗教禮儀的傳統安排。走進寺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彌勒佛像,這座佛像通常位於大雄寶殿的入口處,象徵著佛教的包容與大慈大悲。一、二樓為知客室,是寺內處理一般寺務的場所,通常由寺內的僧眾或居士接待訪客。三樓的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達摩祖師與觀世音菩薩,這座殿宇的設置體現了佛教中對地藏菩薩的崇敬,地藏菩薩在佛教中被視為救度眾生的菩薩,其形象與信仰在臺灣的佛教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四樓的大悲殿則專供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佛教中被視為慈悲與救度的象徵,其塑像通常以端莊的姿態呈現,展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五、六樓的大雄寶殿是寺內最重要的殿堂,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塑像,這座佛像通常以坐姿呈現,表現出佛陀的智慧與慈悲。大雄寶殿的建築規模與結構,均符合傳統佛教寺院的規範,其屋頂的設計與裝飾也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特色。此外,大雄寶殿的四周通常設有佛像、經卷與香爐等設施,使得信徒在參拜時能更深入地體驗佛教的教義與精神。

寺內的塔建築是另一個重要特色,寺後的廣欽塔與華藏塔不僅是寺廟的景觀重點,也具有深厚的宗教意義。廣欽塔為三層建築,其頂層供奉廣欽老和尚的舍利子,這座塔的設置體現了對廣欽老和尚的尊敬與追思。華藏塔為五層建築,其設計與結構均體現了佛教建築的傳統與技術。廣欽老和尚的舍利子供奉於廣欽塔頂層,這座塔的設置不僅是對廣欽老和尚的紀念,也成為信徒參拜與祈福的重要場所。

廣承巖寺的宗教意義與文化價值,不僅體現在其建築與設施上,也體現在其對佛教信仰的傳承與發展上。作為廣欽老和尚的傳法道場之一,廣承巖寺與承天禪寺、六龜妙通寺一樣,遵循福建承天寺的宗風,並視廣欽老和尚為「開山祖師」。這項宗教傳統的延續,使得廣承巖寺在臺灣佛教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信仰活動與宗教儀式也成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總體而言,廣承巖寺的歷史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一個兼具歷史價值與宗教意義的佛教場所。其各樓層的設置與塔建築的設計,均體現了佛教信仰的深遠與藝術的精緻。作為一個現代化的佛教場所,廣承巖寺在保留傳統建築風格的同時,也適應了現代社會的需求,使其成為一個兼具傳統與現代性的宗教場所。

附近的景點
土城藝文館
義塚大墓公
斬龍山遺址文化公園
板樹體育館
新北市輪椅夢公園
大漢溪自行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