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八王公廟在新北市石門區,佔據山腰緩坡,與自然景觀融合。廟內供奉十八位王公,傳說源自清朝同治年間一艘船難的靈魂。廟宇於1975年遷建,成為信仰中心。建築風格融合傳統與現代,主殿供奉神像,廟旁有30米高的黑龍義犬銅像。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舉辦王公祭典,結合傳統與慶典活動。廟宇不只信仰中心,也成為觀光熱點,吸引遊客與藝術家,周圍還有稻田與劉家肉糉等特色景點。
新十八王公廟位於新北市石門區,坐落在淡金公路旁,佔據一片山腰的緩坡地帶,與周圍的自然景觀融合得恰到好處。這座廟宇不僅是石門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更以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與文化象徵,成為北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神明廟宇之一。從歷史淵源到建築特色,從文化傳承到現今的香火盛況,新十八王公廟的每一處細節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記憶與民間信仰的烙印。
### 一、歷史背景與信仰源起
新十八王公廟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間(約1860年代),當時一艘載著十七位乘客與一隻狗的帆船,在石門乾華村外海遭遇海難,船員全數溺斃,唯獨船上的狗得以存活。據傳,這隻狗在見到主人皆亡後,也跳入墓穴中殉難,隨後被當地練姓居民發現並合葬於山腳下。由於這段傳說被視為神明顯靈的象徵,附近居民便開始在墓地附近建立祭拜點,並逐步發展成一座廟宇。經過百年積累,這座廟宇在1975年因交通與安全考量,由信徒擲杯請示神諭後,決定遷建至茂林村坪林五十二號,並重建為今日的新十八王公廟。
新廟的建成不僅是對原廟的繼承,也代表著石門地區信仰的延續與發展。廟內供奉的十八位王公,據說是那十七位船員與一隻狗的靈魂,他們在海中遇難後,被視為守護石門海域的神明。每逢出海漁獲,信眾便會向王公祈求風調雨順,而這種信仰也延續至今,成為石門地區重要的文化象徵。
### 二、建築特色與空間佈局
新十八王公廟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廟宇的樸實與現代設計的簡潔,整體結構以石材與木材為主,並以紅色彩繪裝飾屋頂與柱子,營造出熱烈而莊重的氛圍。廟宇的主體建築座落於山腰緩坡上,與周圍的自然景觀相得益彰,遠處可見淡金公路蜿蜒而過,近處則有大片的稻田與山林交錯,形成一幅寧靜而壯闊的風景畫。
廟內的主殿為一座方形建築,正中供奉著十八位王公的神像,這些神像以木雕製成,形態莊嚴,臉部表情嚴肅,體態高大,彷彿在守護著周圍的海域。神像兩側則供奉著文武財神,代表著對財富與事業的祈求。此外,廟內還設有觀光廣場與步道,讓遊客可以在此緩步遊覽,感受廟宇的氣氛與周圍的自然景觀。
廟旁的「黑龍義犬」塑像更是新十八王公廟的標誌性景點。這座高達30米的銅像,以流線型設計呈現,身姿雄偉,眼神炯炯,彷彿在守護著石門的海域。這座塑像不僅是對原廟中狗靈魂的致敬,也象徵著對忠誠與勇氣的敬仰。每逢假日,許多遊客會在此與這座巨犬合影,成為新北市最具代表性的攝影景點之一。
### 三、文化傳承與信仰實踐
新十八王公廟的信仰不僅限於廟內的祭祀,更深深植根於石門地區的日常生活與文化傳統。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廟宇會舉辦「王公祭典」,這是一場結合傳統儀式與現代慶典的活動,包括繞境祈福、香火供奉、舞龍舞鳳等 programmes。這一天,石門的居民會身穿傳統服裝,手持香火,沿著廟宇周圍的步道繞境,祈求神明保佑家宅平安、事業順利。
此外,廟宇的信仰也與石門的經濟活動緊密相連。由於石門是著名的漁港,許多漁民會在出海前到廟中祈求風調雨順,並在歸航時向王公致謝。這種信仰實踐不僅讓廟宇成為漁民的信仰中心,也讓石門的漁業文化得以延續與傳承。
在現代社會中,新十八王公廟的信仰也逐漸與年輕一代產生連結。許多年輕人會在廟中參與祈福活動,或是在廟前的廣場與朋友聚會,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外,廟宇也成為許多藝術家與攝影愛好者的創作靈感來源,他們會在此拍攝具有文化意義的影像,並透過社交媒體分享給更多人。
### 四、現今的香火與周邊景觀
如今的新十八王公廟,不僅是石門地區的重要信仰中心,也成為北臺灣著名的觀光景點。每逢夜幕降臨,廟宇的香火便格外旺盛,信眾會在廟前點燃香燭,祈求神明庇佑。這一幕景象,成為石門夜景的代表之一,也吸引許多遊客來此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除了廟宇本身,周圍的景觀也十分值得遊覽。廟後的山林與稻田交錯,形成一片寧靜而壯闊的風景。遊客可以沿著步道緩步遊覽,感受自然與人文的結合。此外,廟附近的「劉家肉糉」店也因王公信仰的影響而聲名遠播,許多遊客會在廟前點一份熱騰騰的肉糉,作為對王公的供奉,也作為對旅途的慰藉。
新十八王公廟的歷史與文化,不僅是石門地區的寶藏,也是臺灣民間信仰的見證。從歷史淵源到建築特色,從文化傳承到現今的香火盛況,這座廟宇以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成為北臺灣不可錯過的信仰與觀光景點。無論是信眾還是遊客,都能在此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並體驗到臺灣民間信仰的深厚與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