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里漁港

草裏漁港位於新北市石門區,原本是漁民作業的地方,後來轉型成結合自然、藝術與休閒的旅遊勝地。這裡有豐富的歷史,從1953年開始建設,經過多次擴建與改善,漁港變得更安全穩定。現在這裡有藝術裝置、壁畫,還有可以釣魚、夜間烤肉的活動,非常適合家庭遊玩。附近還有茶山步道,可以欣賞海景與山景,讓草裏漁港成為一個多元又好玩的旅遊地點。

草裏漁港位於新北市石門區,是北海岸風景特定區內一個具歷史與文化特色的漁港。這個漁港不僅是當地漁民的作業基地,也因為近年的轉型與活化,成為結合自然景觀、藝術裝置與休閒活動的綜合性旅遊地點。從其歷史沿革到現今的發展,草裏漁港的每一個角落都蘊含著獨特的故事與價值,吸引著不同背景的遊客前來探訪。

草裏漁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當時的港區僅有簡易的混凝土堤防,用以供漁筏繫泊。然而,早期的港區設計缺乏防波堤與穩定的泊地,使得漁船在風浪來臨時難以安全停泊。到了1985年,港區被遷移到左側石灘,並修建簡易繫船設施,以提高漁筏的繫泊效率。1988年至1996年間,港區進行擴建工程,興建防波堤並於北側填築新生地,使港區的使用空間更加穩定。然而,由於原泊地水深僅2公尺,每逢海況不佳或風浪大時,漁船多會前往富基漁港避風。直到20世紀末,政府進一步改善港區設施,包括浚挖泊地與興建突堤碼頭,使草裏漁港的使用率與穩定性有了顯著提升。

草裏漁港的地理位置獨特,位於淡金公路旁,距離十八王公廟約10分鐘車程。其港區開口向東,設計上可稍避東北季風,使漁船在風浪較小時能更安全地停泊。目前港區約有0.39公頃的泊地,水深達3公尺,可供小型船舶或舢舨停泊使用。港區周圍的自然環境也十分優美,除了可見的防波堤與碼頭外,還有一片延續至海邊的沙灘,為遊客提供了休憩與觀賞海景的空間。此外,港區附近的茶山步道也是吸引遊客的重點景點,讓旅客在享受海景的同時,也能體驗山林與茶園的自然景觀。

草裏漁港的轉型過程是其現代發展的重要特點。自2014年起,因設籍漁船過少,被漁業署列為低度使用之二類港,不再獲得經費修繕港內設施。然而,面對漁港的閒置與使用率低的問題,新北市政府於2014年7月公告與另外十個低使用漁港一同開放民眾在港區內垂釣。2016年2月,草裏漁港全面開放垂釣,成為新北市首座友善釣魚示範區。這項政策的推行,不僅讓草裏漁港重新活化,也吸引了許多釣魚愛好者前來體驗。此外,為了提升民眾的垂釣安全,港區增設護欄、加設救生圈,並開放親子夜間炭烤活動,讓遊客在享受垂釣樂趣的同時,也能體驗夜間的海邊風情。

草裏漁港的藝術與文化元素也是其獨特之處。港區內的裝置藝術與壁畫,為這個漁港增添了現代與藝術的氛圍。其中,由臺灣當代藝術家蔡坤林設計的「草裏大咬貓」裝置藝術,是港區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這件作品以管狀造型構成,透過聲音的傳遞,傳達周邊海洋的聲音,並深化海洋保育的概念。這項裝置藝術不僅是藝術家對海洋環境的關注,也讓遊客在賞玩的同時,能思考海洋生態與保育的問題。此外,港區內的「草裏ㄟ家」壁畫,由藝術家林廉恩創作,以親切的畫面呈現漁港的日常生活與文化,讓遊客在賞畫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漁港的歷史與人文。

草裏漁港的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也吸引著許多愛好自然的遊客。港區周圍的沙灘與海景,是觀賞日出與日落的最佳地點。此外,港區附近的茶山步道,是旅客探索山林與茶園的熱門路線。這條步道不僅能欣賞到茶園的風景,也能在山林中體驗自然的靜謐與寧靜。茶山步道的設置,讓草裏漁港的景觀與生態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延展,成為一個結合海景、山景與茶園的綜合性旅遊地點。

草裏漁港的發展也體現了在地文化與社區經營的結合。作為石門區的重要漁港,草裏漁港的轉型不僅是政府的政策,也與在地居民的參與密不可分。許多漁民在漁港轉型後,選擇在港區內經營漁產品販售或提供餐飲服務,使漁港成為一個活生生的社區。此外,草裏漁港的開放與活化,也讓當地的茶農與茶園經營者得以在漁港周圍發展茶園與茶文化,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與文化景觀。

草裏漁港的轉型與活化,使其成為一個結合歷史、文化、自然與藝術的綜合性旅遊地點。從其歷史沿革到現今的發展,草裏漁港的每一個角落都蘊含著獨特的故事與價值。無論是藝術家的裝置藝術、漁民的日常生活,或是遊客的休閒活動,草裏漁港都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景點。對於喜歡自然、藝術與文化的人來說,草裏漁港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旅遊地點。

附近的景點
新十八王公廟
十八王公廟
十八王公廟
石門風力發電站(風車公園)
石門風力發電站(風車公園)
茶山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