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龍山寺

淡水龍山寺在新北市淡水區,是臺灣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寺之一,也是地方信仰與文化的重要象徵。寺廟結構包括三川殿、正殿與拜殿,融合木構與石雕藝術,展現清代匠師的工藝。中門有門神與石獅,龍柱象徵保護,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彩繪與雕刻細緻。三川殿與拜殿的設計與裝飾同樣講究,象徵對神靈的敬仰。龍山寺不僅展現清代建築藝術,也承載臺灣歷史與信仰傳承。

淡水龍山寺位於臺灣新北市淡水區,是一座歷史悠久、建築精緻的宗教建築,不僅是臺灣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寺之一,更是地方信仰與文化的重要象徵。整座寺廟以三重結構為主,包括三川殿、正殿與拜殿,結合了傳統木構建築與精緻石雕藝術,展現了清代匠師的巧思與工藝,也承載著數百年的歷史記憶與信仰傳承。

從入口處開始,龍山寺的中門設計獨特,門額上分別刻有「哼大將」與「哈大將」的門神,象徵著對邪惡與不祥的防範。門前兩側矗立著石雕公獅與母獅,展現出強烈的威嚴感,也暗示著這座寺廟在地方信仰中的核心地位。進入中門後,可見到一座石雕龍柱,其造型古樸,柱身刻有龍首與龍身,龍目炯炯發亮,體現出對神靈的敬畏與對保護的祈願。這座龍柱與旁邊的石獅,都是清代石雕藝術的代表作,細節繁複,工藝精湛,展現出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術。

走進寺廟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正殿的主祀神像——觀世音菩薩。正殿的建築結構採用傳統的歇山式屋頂,屋脊上設有精緻的鴨嘴脊,屋檐下則飾有彩繪的「風調雨順」圖案,象徵著對自然與生活的祈求。正殿中央的神桌上,觀世音菩薩的神像莊嚴肅穆,身著金繡袈裟,手持楊柳枝與淨瓶,展現出慈悲與救世的神韻。神像周圍的彩繪與雕刻,皆採用傳統工藝,色彩鮮豔,線條流暢,展現出對宗教意象的深刻理解。

正殿後方是三川殿,這座建築是整座寺廟的中軸線核心,三川殿的結構由前殿、中殿與後殿組成,三座殿宇之間以走廊連接,形成一體的空間。三川殿的屋頂採用傳統的歇山式設計,屋脊上設有鴨嘴脊,屋檐下則飾有彩繪的「風調雨順」圖案,與正殿的設計相呼應。三川殿的柱子皆為石雕龍柱,柱身上雕刻著龍首與龍身,龍目炯炯發亮,體現出對神靈的敬畏與對保護的祈願。這些龍柱的設計,不僅展現出清代石雕藝術的精緻,也象徵著對龍神的崇拜,因龍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權威與力量。

三川殿的內部裝飾更是值得細細品味。牆面與樑柱上,皆有精緻的彩繪與雕刻,例如牆面飾有「觀音顯聖」的圖案,圖中觀音菩薩手持淨瓶,神情莊嚴,周圍則有眾多信眾跪拜,展現出對神靈的虔誠與敬畏。樑柱上則有「風天王」、「調天王」、「雨天王」、「順天王」等四天王的雕刻,這些天王形象威風凜凜,手持武器,展現出對保護與戰爭的象徵意義。此外,三川殿的樑柱上,還設有「慈航廣濟」的匾額,這塊匾額是由清朝皇帝御賜,為感謝觀音菩薩在中法戰爭期間的庇佑,展現出對神靈的感恩與敬仰。

在三川殿的後方,是整座寺廟的主體部分——正殿。正殿的建築結構採用傳統的木構建築,屋頂為歇山式設計,屋脊上設有鴨嘴脊,屋檐下則飾有彩繪的「風調雨順」圖案。正殿的內部裝飾也十分精緻,牆面與樑柱上,皆有彩繪與雕刻,例如牆面飾有「觀音顯聖」的圖案,圖中觀音菩薩手持淨瓶,神情莊嚴,周圍則有眾多信眾跪拜,展現出對神靈的虔誠與敬畏。樑柱上則有「風天王」、「調天王」、「雨天忱」、「順天王」等四天王的雕刻,這些天王形象威風凜凜,手持武器,展現出對保護與戰爭的象徵意義。

正殿的後方,是整座寺廟的拜殿,這座拜殿是信徒進行祈禱與祭拜的主要場所。拜殿的建築結構採用傳統的木構建築,屋頂為歇山式設計,屋脊上設有鴨嘴脊,屋檐下則飾有彩繪的「風調雨順」圖案。拜殿的內部裝飾也十分精緻,牆面與樑柱上,皆有彩繪與雕刻,例如牆面飾有「觀音顯聖」的圖案,圖中觀音菩薩手持淨瓶,神情莊嚴,周圍則有眾多信眾跪拜,展現出對神靈的虔誠與敬畏。樑柱上則有「風天王」、「調天王」、「雨天王」、「順天王」等四天王的雕刻,這些天王形象威風凜凜,手持武器,展現出對保護與戰爭的象徵意義。

整座龍山寺的建築,不僅展現出清代木構建築的精緻,也融合了石雕、彩繪、雕刻等多種藝術形式,是臺灣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寺之一。寺廟的歷史,也與臺灣的歷史發展 closely 相關,從清代的建寺,到日治時期的修復,再到戰後的保存與再興,皆展現出對歷史與文化的尊重與傳承。龍山寺的信仰,不僅是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更是對生命、自然與社會的祈求,是臺灣民間信仰的重要象徵。

附近的景點
三協成糕餅博物館
淡水福佑宮
淡水重建街
淡水金色水岸
淡水紅樓
淡水渡船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