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氣候觀測所

淡水氣候觀測所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是日治時期的重要氣象站,現為市定古蹟。從1896年開始,這裡就與氣象觀測緊密相關,經歷日治、戰後至今,見證臺灣氣象歷史的演變。建築結構與歷史背景使其兼具科學與文化價值,雖部分毀損,仍具保存意義。此外,這裡也與淡水水上飛機場、英商倉庫等歷史遺址相鄰,展現淡水地區的歷史面貌。

淡水氣候觀測所位於新北市淡水區鼻仔頭地區,處於日治時期北部重要的氣象觀測據點,現為臺灣新北市市定古蹟。該地點自1896年起便與氣象觀測發展密切相關,經歷日治時期、戰後至現今的歷史變遷,不僅是臺灣氣象歷史的重要象徵,也因特殊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成為兼具科學價值與文化特色的歷史遺址。

日治時期,淡水氣候觀測所的歷史可追溯至1896年。當時臺灣總督府發布臺北測候所編制,同年10月在淡水建造臺灣第一座高15.5公尺的暴風警報信號標柱,為當時臺灣氣象觀測的起點。1937年,因應臺灣航空事業對氣象情報的需求,日本政府在鼻仔頭淡水水上飛機場上方建立觀測所,1941年更升級為「臺灣總督府氣象臺淡水出張所」。此時期的觀測所不僅用於氣象監測,也兼辦沿岸潮汐變化的觀測,顯示其在氣象與海洋研究上的重要性。

戰後至1945年臺灣光復後,淡水出張所改制為「臺灣省氣象局淡水測候所」,1976年改稱為「淡水氣象測站」,編制移入梧棲站,歸中央氣象臺二組管轄。此時期,觀測所的規模與功能隨著科技發展有所調整,早期曾有20多人的編制,後因水上飛機場停用與自動化測量儀器的應用,縮編為一人觀測站。然而,其作為氣象觀測站的歷史地位依然不變,成為臺灣氣象觀測史的重要一環。

淡水氣候觀測所的建築結構與地理位置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現存的建築為一座白色三層樓的磚造風力塔,樓頂設有風向測試儀,顯示其在氣象觀測中的功能。風力塔西側的氣象觀測坪內置百頁箱、測雨量器、虹吸式雨量器、地震儀與室內溫度感應棒等設備,這些設備在當年的氣象觀測中扮演關鍵角色。此外,原日式官舍僅存地基部分,反映出戰後歷史變遷對建築的影響。雖然觀測所的主體建築已部分毀損,但其作為古蹟的價值仍得以保存,現為市定古蹟。

該地點的地理位置與周圍環境也具備特殊性。鼻仔頭水上飛機場位於觀測所附近,這座飛機場在日治時期是重要的航空基地,與觀測所的氣象觀測功能有密切聯繫。觀測所所在的鼻仔頭地區,因地形與氣候條件,成為臺灣北部氣象觀測的重要據點。此外,該地點與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等歷史建築相鄰,形成一組歷史遺址羣,展現淡水地區在日治時期的發展面貌。

淡水氣候觀測所的歷史與現狀,也反映出臺灣氣象觀測的演變過程。從1896年的暴風警報信號標柱,到1941年的「淡水出張所」,再到戰後的改制與縮編,觀測所的歷史不僅是氣象科學發展的實證,也成為臺灣歷史與文化的一部分。現今,該地點雖僅存地基與部分建築,但其作為市定古蹟的狀態,仍讓人們得以透過歷史資料與現存遺址,瞭解其在臺灣氣象史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淡水氣候觀測所的歷史也與臺灣的交通與建設歷史相關。1998年「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提出申請,要求指定鼻仔頭的淡水氣候觀測所、淡水水上機場與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三處歷史建築為古蹟,2000年臺北縣政府公告三處為古蹟,使得觀測所免於被納入「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計畫的開發範圍。此事件顯示,觀測所的歷史價值在當代社會中仍具有重要意義,成為文化保存與歷史教育的議題。

總體而言,淡水氣候觀測所作為臺灣氣象史的重要遺址,其地理位置、歷史沿革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兼具科學價值與文化價值的歷史遺產。雖然現存的建築已部分毀損,但其作為市定古蹟的狀態,仍然讓人們得以透過歷史資料與現存遺址,瞭解其在臺灣氣象觀測與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此地點不僅是氣象科學的實證,也是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進一步研究與保存。

附近的景點
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
鄞山寺
淡水金色水岸
淡水龍山寺
三協成糕餅博物館
紅樹林自然保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