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三鑛業整煤廠

瑞三鑛業整煤廠位於新北市瑞芳區,是棟黑色三層樓的歷史建築,現為文化保存與教育展示的重要場所。這棟建築建於1934年,曾是臺灣最大煤礦公司之一,後因鐵路電氣化與石油替代而荒廢,直到2022年修復開放。整煤廠分為三層,分別展示礦工生活、煤礦生產流程與產業歷史記憶,讓參觀者深入了解煤礦產業的過去。此外,周邊還有運煤橋與猴硐貓村,形成完整文化景觀,使整煤廠成為臺灣重要的歷史與文化景點。

瑞三鑛業整煤廠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猴硐車站前,是一棟黑色三層樓的歷史建築,現為文化保存與教育展示的重要場所。這座建築不僅是臺灣煤礦產業的象徵,也記錄了過去煤礦工人的生活與勞動歷史。整煤廠的歷史可追溯至1934年,由礦業巨擘李建興創立,曾是臺灣最大的煤礦公司之一。1990年因鐵路電氣化與石油替代,煤礦需求銳減,整煤廠隨之荒廢,直到2022年經新北市政府與文化部合作修復,重新開放給公眾參觀。這座建築不僅是煤礦產業的歷史見證,也成為結合歷史教育與文化保存的重點景點。

整煤廠的建築本身具有濃厚的歷史風貌,外觀為黑色鋼筋混凝土結構,並搭配木製結構,展現日治時期與戰後時期的建築風格。整煤廠的三層樓結構,每層樓都有不同的展區與展覽主題,從礦工的生活環境到煤礦的生產流程,再到煤礦產業的歷史記憶,都透過展覽與文物呈現,讓參觀者能夠深入瞭解臺灣煤礦產業的發展與歷史。

第一層樓的展區主要聚焦於礦工的生活環境與工作條件。這層樓的展覽內容包括礦工的個人配備,如頭盔、便當盒、膠鞋、頭燈等,這些物品都是礦工在礦坑中工作的必需品。展覽還展示了礦工的工作紀錄,如「礦工沒明天、有命賺、嘸命開」這句話,道盡了煤礦產業的艱辛與風險。此外,展覽還呈現了礦工的勞動過程,包括在礦坑中使用的十字鎬、鑽桿、炸藥等工具,這些工具在當時是礦工開採煤礦的重要設備。展覽還展示了礦工的生存環境,如高溫、狹窄的礦坑,以及礦工在礦坑中需要戴上的「救命器」,用以避免吸入一氧化碳。這些展覽內容讓參觀者能夠感受到礦工的辛苦與偉大,並對煤礦產業的歷史有更深的認識。

第二層樓的展區則聚焦於煤礦的生產流程與技術。這層樓的展覽內容包括煤礦的選洗過程,如手選、水洗、分級等步驟,這些步驟是將原煤轉化為可利用的煤炭的關鍵過程。展覽還展示了選洗煤礦的設備,如JIG水洗式洗煤機、巴姆洗煤機等,這些設備在當時是煤礦產業的重要技術。展覽還呈現了煤礦的生產環境,如乾式選煤構造、日治時期的壘石圍砌石構造,這些構造在當時是為了提升洗煤品質與效率而設計的。展覽還介紹了煤礦的用途,如提供火力發電廠發電或火車動力來源使用,這些用途讓煤礦成為當時重要的能源來源。

第三層樓的展區則聚焦於煤礦產業的歷史記憶與文化保存。這層樓的展覽內容包括煤礦產業的歷史記憶,如煤礦產業的興盛與沒落,以及煤礦產業對臺灣經濟的影響。展覽還呈現了煤礦產業的歷史文物,如煤礦產業的歷史照片、煤礦產業的歷史書籍等,這些文物讓參觀者能夠深入瞭解煤礦產業的歷史。展覽還介紹了煤礦產業的文化保存工作,如如何保存煤礦產業的歷史記憶,以及如何利用現代科技來重現煤礦產業的歷史。展覽還展示了煤礦產業的歷史記憶,如煤礦產業的歷史照片、煤礦產業的歷史書籍等,這些文物讓參觀者能夠深入瞭解煤礦產業的歷史。

除了整煤廠的展區,整煤廠周邊還有許多與煤礦產業相關的景點,如瑞三大橋運煤橋,這座橋是為了運輸煤礦而建,現為保留較完整的運煤橋遺跡。此外,整煤廠周邊還有猴硐貓村,這座村莊是臺灣著名的貓村,與整煤廠的歷史記憶相呼應,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景觀。

整煤廠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化景點。這座建築不僅是煤礦產業的歷史見證,也成為結合歷史教育與文化保存的重要場所。透過整煤廠的展覽與文物,參觀者能夠深入瞭解煤礦產業的歷史,並對煤礦產業的歷史有更深的認識。整煤廠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化景點,也成為結合歷史教育與文化保存的重要場所。

附近的景點
猴硐車站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
猴硐
猴硐貓橋
運煤橋
猴硐貓村